有灵魂的中国舞蹈距离世界还有多远?

2018-07-25

近年来,在上海,为一名青年编导举办个人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十分罕见。

从古典唯美的《浔阳遗韵-丽人行》到时尚奔放的《都市魅影》;从经典文学的《家·梅芬与觉新》到凝聚人生经历、感悟的《三分之一的旅途》……连日来,上海歌剧院“《舞语·雅汇》马涛个人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座无虚席,精彩的舞蹈篇章惊艳全场,引来众多关注。

上海历来多产优秀舞蹈作品,从《小刀会》、《白毛女》到如今的《霸王别姬》、《朱鹮》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是缺少编导人才、舞蹈作品深度不足等成为当下困扰舞蹈创作的“瓶颈”。中国舞蹈作品走向世界是每个舞蹈人的心愿。怎样让有才华的青年编导脱颖而出,让更多富含文化精华的作品登上世界舞台,成为舞蹈界致力探索的方向。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吴洁17日接受采访时说,在舞蹈作品的创作环节中,编导为重要。但目前,有思想、有艺术造诣,致力传承、发展、推广中国文化的优秀编导相对缺乏,因此培养编导是当务之急。马涛是一位年轻的新锐编导,创作了大量富有内涵的出色作品,斩获多项中国舞蹈大赛创作大奖。吴洁希望借马涛舞蹈作品专场演出触动更多青年编导,激励他们尽快成长,创作出更多有灵魂的舞蹈作品。

当日,刚刚结束演出的马涛对记者表示,此番专场演出的舞蹈作品多是他近年来的获奖佳作。这些作品不仅有从陈逸飞画作中获取灵感而创作的《浔阳遗韵-丽人行》,讲述上世纪30年代旗袍爱情故事的双人舞《夜巷》,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邀约创作委约作品《霸王别姬》等;也有根据其三十余年人生历程和感悟而作的《灯》和《三分之一的旅途》。

谈及如今的舞蹈创作,马涛坦言,当下,中国年轻编导创作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以民族舞为例对记者解释,很多舞蹈创作都只是民族元素的简单拼搭,未能触及“灵魂”深处。这位青年编导认为,中国各地均有独特历史人文和文化,而很多舞蹈创作却没有挖掘到其中的“精髓”。

马涛表示,青年编导的成长也需要有适合的“土壤”,即创作和展演的机会、优秀的演员团队以及广阔的创作空间。他特别强调“机会”的重要,并慨叹,缺乏“机会”,有思想的编导只能“永远沉沦”。对此,作为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的吴洁亦指出,尽力为青年编导们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是院团管理者应该致力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培育市场对鼓励编导们创作热情大有裨益。马涛认为,只有培养观众观赏舞蹈的习惯,并引导其提升审美情趣,才能让高雅的文艺作品获得更多的登台演出机会。

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相比需要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而言,以肢体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舞蹈,可以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其艺术价值,因而“文化折扣”相对较小。吴洁说,通过舞蹈也宜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对此,马涛说,既不能一味“舶来”西方艺术,也不能一味拘泥于还原传统文化而不思发展。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必须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古朴而简约之美;同时,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应当巧妙结合。吴洁认为,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交融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舞蹈走向世界舞台。(完)


阅读765
分享